第13章 宫闱之变
数日之后,刘俊一行人马抵达南郡。途中,又得水匪甘宁、廖华归降,愿效犬马之劳。
继而,青州管宁等三人得刘俊书信,亦引青州精兵千人来投。刘俊势力由此日渐壮大;
文有郭嘉、徐庶、管宁、华歆等才智之士,武有关羽、张飞、太史慈、甘宁、廖华等勇猛之将。
刘俊见状,心中大喜,遂在南郡建立府邸,广发贤才令,招纳四方英才。
徐庶以智谋过人,拜为左军师。
郭嘉则以其深谋远虑,拜为右军师。
管宁以其治国之才,任郡丞。
华歆则以其博学多才,拜为长史。
杜袭勤勉有为,任参军主簿。
邴原则为仓曹掾。
至于关羽、张飞等武将,皆勇冠三军,各授都尉丞之职,以镇守四方。
众人各司其职,经此数年,南郡由此治理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
公元189年,中平五年,黄巾之乱告一段落。
然灵帝病榻之上,气若游丝,国本动摇,太子之位悬而未决。
朝堂之上,十常侍与国舅何进,各怀鬼胎,为东宫之位争执不休。
张让等十常侍,心怀叵测,图谋立刘协为太子,以便操控幼主,遂与董太后密谋,欲除皇后与何进,以巩固权势。
何进,欲立刘辩,以正社稷,维护汉室江山。
一日,何进将入宫,密报者匆匆来报:“大将军,宫中有变,十常侍秘不发丧,欲害将军,切莫入宫!”
何进闻言,怒发冲冠:“竖子敢尔!吾必先除此害!”
然心腹潘印劝阻:“大将军,切莫冲动,宫中险恶,宜从长计议。”
何进沉思良久,终听从潘印之言,回府筹谋。张让等十常侍,知谋泄,急寻替罪羊,蹇硕因先帝宠爱,遂成众矢之的。
何进逃过一劫,欲入宫除阉党,曹操出,劝何靖:“大将军,此时非意气用事之时,先立新帝,稳固国本,后再与阉人算账。”
何进道:“孟德之言,正合吾意。速召大臣,以定国事。”
于是,何进以国舅大将军之身份,立刘辩为帝,其妹晋升太后,垂帘听政。
董太后与十常侍措手不及,无从反抗。
刘辩登基之日,虽龙袍加身,却面露忧色,心知自己不过傀儡。
何进之妹,何太后,见国舅何进欲除阉党,心生忧虑,遂劝之道:“兄长,阉党虽可恶,然若一举尽除,恐朝廷动荡,不利于吾儿新君。不如暂且忍耐,徐图良策。”
何进闻言,沉吟良久,终为妹言所动,决定暂时放下铲除阉党之念。
十常侍知何进之意已决,遂抬骞硕之首级,献于何进之前。
何进见骞硕首级,心中虽恨,却也知此时非大动干戈之际,遂对十常侍言曰:“此番尔等献上骞硕首级,吾姑且记下。下不为例,若再有阴谋害我,休怪吾不给汝等情面!”
十常侍闻言,皆俯首称是:“谢谢大将军。”
张让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无奈。
十常侍虽免于一时之祸,然其心犹怀不服。刘辩虽登基为帝,而实权在何进之手。
十常侍心中忐忑,忧虑何进一旦不悦,便将他们嘎之。
是以,他们在朝堂之上,虽表面恭顺,实则心怀叵测,暗中图谋自保之策。
数日后,张让不甘,至董太后宫中,劝太后垂帘听政,封刘协为陈留王,加封董重为骠骑将军,平分秋色,分权以保阉党之位。
董太后被其说动:“汝言之有理,明日早朝,吾当宣布。”
翌日,何进于府中得董太后垂帘听政之消息,怒不可遏,遂决心除此害:“阉党竟敢如此!此事若不是十长侍之意,便是太后胡作非为,吾必一一清算!”
何进闻董后垂帘听政,且十长侍干预政事,遂急入宫,谋与何太后商议。
何进闻妹之言,劝其与董后好言商量,勿行险着。
婆媳对坐,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何太后一表明来意,董后即面露不悦,双方争执激烈,面红耳赤。
董太后未能认清时势,不明哲保身。何家势力强盛,董家与何进对抗,犹如以卵击石。
未几,何进借皇帝之名,董后本是藩妃,不宜久居皇宫为由,命其归故封。
董后未至封地,何进已赐毒酒。董后见酒,心慌意乱,悔恨听信宦官谗言,然悔之晚矣。
董太后之消息传至宫中,十常侍慌乱,为保性命,决投何太后。
何进知妹欲留十长侍,无奈观望宦官作威作福。何进面色凝重道:“妹妹,汝此举,恐陷我于不义。张让等人,非善类,汝宜警惕。”
何太后欲得其势力,不听何进之言,欣然接纳。
然十常侍心知,性命虽保,何进之威胁未除,欲继续掌权,必除何进。
袁绍遂献策,召四方英雄进京,除宦官之患。
曹操则持异议道:“大将军,召外兵入京,恐后患无穷。不如先除张让,余党自散。”
何进不悦,讽道:“孟德,汝乃宦官之后,对此或有私情。吾意已决,不必多言。”
曹操闻言,怒气冲冲,拂袖而去也:“乱天下者,必何进、袁绍也。”
未几,何靖发英雄帖,丁原、董卓愿领二十万大军进京,欲一举清除宦官。
宫中太监闻风而逃,张让等人求何太后下旨,令何进入宫,欲当面求饶。
何太后难敌宦官之软磨硬泡,终允兄长何进入宫,受时常侍之道歉。实则,此举乃陷兄于险境。
何进接妹妹之命,未加思索,即欲入宫求死。
曹操与袁绍觉事有蹊跷,遂劝何进勿轻举妄动。
十常侍闻董卓将至,知召见非善,乃谏何进:“将军勿往,往必有祸。”
何进哂之:“吾妹召我,何祸之有?”自信权力在握,不疑十常侍敢有异动,遂昂然前往领死。
袁绍与曹操心不安,领兵随行。殊不知,张让等宦官已布下埋伏,伺何进入宫,欲置之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