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贾张氏被遣返
易中海看着就跟粪坑里面垂死挣扎的蛆虫似的。
都自顾不暇了,还想着养老大业。
王红梅的态度,已经很明显的表达了出来。
这一次她不会再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果不其然,就跟傻柱预想的那样,面对易中海的求情,王红梅依旧坚持自己之前的意见。
“你易中海不是说95号四合院是文明先进四合院吗?街坊们相互帮扶,合着秦淮茹坐月子非得贾张氏伺候,是贾张氏伺候秦淮茹呀,还是秦淮茹拖着坐月子的身体伺候贾张氏呀。”
“王主任,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相信街坊们不会不帮秦淮茹,至于贾张氏,必须要跟着我们走,到她该去的地方,在城内躲了十年,逃避了十年的劳动,还想着继续逃避劳动?继续当高高在上的地主婆?”
贾张氏彻底老实了,灰溜溜的跟在了王红梅的屁股后面,朝着院外走去。
街坊们委实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在四合院内撒泼了十几年的贾张氏,就这么轻易离开了,不是用手揉着自己的眼睛,就是在一个劲朝着旁边的街坊进行着求证。
易中海宛如霜打的茄子,彻底蔫了。
今晚的全院大会,他大败而归,聋老太太折了,贾张氏也折了,丢了管事大爷的头衔,人设也跟着臭了,还被王红梅当众训了一顿。
养老怎么办?
目光落在了傻柱的身上。
钻了牛角尖,还想着让傻柱给他养老。
跟着王红梅快走出中院的贾张氏,突然停下脚步,朝着站在院当中一脸懵逼茫然的秦淮茹喊了一嗓子。
“秦淮茹,我要回乡下种田,但你必须给我记住了,东旭不在,你现在是顶了东旭的岗位,才进了轧钢厂,要给我老婆子养老送终,每个月要给我老婆子邮寄五块钱的养老钱。”
“贾东旭抚恤金五百块,领导们凑得一百块慰问金,都给了你贾张氏,还不满足?要不要我以街道的名义给轧钢厂发个函,让秦淮茹跟着你一块回乡,好好的伺候你。”
“王主任,我,我。”
吭哧了一通的贾张氏,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她手里捏着小一千块钱的存款。
刚才返还街坊们捐款那会儿,贾张氏连带着将之前的积蓄也装在了口袋内,一分钱没给秦淮茹留,乡下,更需要钱财傍身。
忙陪起了笑脸。
说起了秦淮茹改嫁的事情。
贾张氏可不想让秦淮茹改嫁,改嫁了,棒梗、小铛、槐花三个贾家孩子,肯定不被后爹待见,秦淮茹要是再给人家生个孩子,估摸着贾家的工作也得丢,着急三个孩子得改姓。
贾家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秦淮茹死了还得跟贾东旭埋一块。
“秦淮茹,你是我贾家的儿媳妇,别看东旭不在,就算不在,你也是贾家的儿媳妇。”
“贾张氏,我发现你的思想真的很有问题,寡妇改嫁,有这方面的政策,听你的意思,秦淮茹要给贾东旭守着呗,放心,等秦淮茹坐完月子,我就发动妇女会的同志们给秦淮茹张罗对象,至于你贾张氏,我倒要看可你能不能阻挡寡妇改嫁的步伐。”
迎着王红梅一脸认真的脸颊。
贾张氏就觉得天塌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
老寡妇苦啊。
“王主任,我不是这个意思。”
“小王,小李,你们去通知妇女会,让她们派人来处理贾张氏。”
贾张氏被吓的哆嗦了一下。
妇女会那帮人,她真的招惹不起,迈动步伐,老老实实的跟在了王红梅的身后,出了四合院,出了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
易中海百感交集,人跟着崩溃了。
他心心念念的养老,随着贾张氏的离开,泡了汤。
四合院的街坊们也就数天后在庭审现场见了一次贾张氏,听说是因为当年入室抢盗何家财物被派出所的公安专门从乡下贾家村抓回来的。
......
王红梅带走贾张氏不久。
派出所的同志们,二次来了大院。
街坊们一开始以为是送聋老太太回来,结果不是邻居们想象的那样。
派出所的同志们,挨家挨户的登门询问,询问聋老太太军烈属的事情,询问聋老太太往常在四合院的横行事件。
易中海不在,又是单独的登门询问,街坊们心中的那种恐慌,自然没有了,有什么就说什么,聋老太太什么反应,街坊们就说什么。
这一幕,落在易中海两口子的眼睛中,又惊又喜。
想做点什么,却又不能。
派出所的同志,也进了易中海的家,优先进的易中海家,最后一个出的易中海家。
等于将易中海给看住了。
傻柱也接受了派出所同志们的询问。
根据街坊们给出的说法,傻柱跟聋老太太来往的比较密切,派出所的同志也开门见山的把这一点提了出来。
心里略微想了想,打了一下腹稿,傻柱开始讲述他跟聋老太太的那些过往,重点提及了易中海。
照顾聋老太太,受易中海的洗脑。
“同志,易中海你肯定知道,我们大院的前管事一大爷,他找到的我,说老太太如何如何,说院内的街坊们应该帮一把,说这是好事情,我也没多想,隔三差五的给老太太做饭,出人出力出钱,那会儿我十六岁,我们家老头子跟着寡妇跑了。”
“军烈属的事情。”
“有一次老太太嘴馋,想吃水晶肘子,这菜可费工夫,而且材料也贵,我手头不宽裕,就没弄,结果第二天易中海跟我说,说尊老爱幼,晚上,聋老太太登门,突然跟我说,说了她给队长做草鞋的事情,说冒着封锁线把草鞋送到了队长的手中,我那会儿正是崇拜抗日英雄的年纪,后面的事情,街坊们都知道了,自己舍不得吃,我妹妹舍不吃,有好吃的都送到了老太太跟前。”
傻柱缓和了一口气。
“我也是今天晚上才知道,聋老太太是个骗子,知道五保户跟军烈属是两回事。”
“老太太在院内的风评如何?”